球虫引起的仔猪腹泻应该引起重视
1、仔猪球虫病引起的腹泻概况
新生仔猪球虫病是由猪等孢球虫和某些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哺乳期及刚断奶仔猪肠上皮细胞引起的原虫性疾病,以发生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呈世界性分布,约占仔猪腹泻性疾病中的15%-20%,美国每年导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亿美元以上。它不仅会导致新生仔猪腹泻、消瘦、脱水等,还出现断奶成活率下降、增重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延长断奶时间、整齐度差等,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球虫病是引起7~15日龄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10日龄左右仔猪下痢和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为主要特征,故又称“十日龄腹泻”。仔猪发生球虫病主要是由于接触分娩舍地板、器具上残留的球虫卵囊而感染,母猪粪便中的卵囊也可能引起仔猪发病。
如果采用发酵床进行分娩和哺乳,由于母猪粪便直接排放到垫料中,仔猪有可能接触这些粪便,则有必要在母猪临产前一周开始喂相应的驱虫药物,这类驱虫药物应该是对怀孕母猪非常安全的,同时具有杀灭线虫、螨虫、和原虫(如球虫类)、及寄生虫各生长阶段包括虫卵的全部功能,一直喂分娩前为止。这类药物如:广东佛山的虫力黑、广东腾竣药业的强力肯维灭(含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多拉菌素、高效抗球虫药物、分子筛与多种生物活性成份的复合制剂等),可以直接喂临产母猪。同时使用戊二醛等消毒剂喷雾消毒产房或分娩地面。
目前,治疗仔猪等孢球虫病的药物主要有:妥曲珠利、地克珠利、球虫酯、盐酸氨丙啉、一些磺胺类药物(如磺胺氯吡嗪钠)
2、仔猪球虫病的传播
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 仔猪经常会感染球虫病而发生腹泻, 特别是没有漏缝地板的分娩舍, 猪球虫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缺乏经验的兽医经常误诊为细菌性腹泻, 因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延误治疗时机, 造成损失。一般来说, 猪场饲养管理不良、猪舍阴暗、潮湿、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 仔猪球虫病的发病率较高, 并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如果混合感染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损失更为严重。
根据设在美国伊利诺州诊断室的调查统计,引起新生仔猪腹泻的病原主要是猪球虫,占32%;其次是大肠杆菌和传染性胃肠炎,分别占21%和20%;产气假膜梭菌占11%;轮状病毒占10%。根据对产房仔猪球虫性腹泻流行情况调查显示,各种天龄的仔猪都可发生腹泻,如果产房内有1头仔猪出现腹泻,在1-2天内整窝仔猪发生腹泻,然后腹泻迅速蔓延至整个产房、整栋、整场。且当仔猪断奶后,对猪舍进行清洗、常规消毒,但是当下一猪群转进后,新生仔猪仍然会出现腹泻。如此周而复始,猪等孢球虫病已经成为仔猪饲养管理的一大难题,导致受感染仔猪的生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健康猪。
3、仔猪球虫病腹泻的 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下痢, 排黄色、黄白色或棕褐色粪便,以黄色粪便为主, 个别患猪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血液,呈奶油状(油状是典型之一)、粥样或水样, 可持续4~6 天。全窝腹泻多在8~10 日龄, 发病率50%~70%。病初粪便有黏性,1~2 日后排水样稀粪,,腹泻可持续3~8 天,部分仔猪能自行康复。
患病较重的仔猪精神沉郁,,吸乳减少,病猪因脱水而消瘦,皮肤及黏膜苍白,生长迟缓, 同窝仔猪生长发育不均, 一般死亡率较低, 继发感染使病情加重时, 死亡率达20%。如果同时感染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或冠状病毒等, 临床症状则更为严重。
4、仔猪等孢球虫病的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在肠道, 可见病死猪的空肠、回肠有急性炎症,肠壁血管扩张, 肠道黏膜充血、出血, 甚至糜烂, 常有异物覆盖, 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肠系膜淋巴结有时充血、肿大, 未见其它脏器有明显病理变化。
5、仔猪等孢球虫病的诊断
取病猪新鲜粪便用盐水漂浮法集虫, 或取病猪病变肠黏膜直接涂片镜检,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诊断, 若发现大量近乎圆形的淡黄褐色等孢球虫卵囊以及裂殖体和裂殖子等可确诊。
6、仔猪等孢球虫病的防制措施
4.1.搞好分娩舍的清洁卫生工作, 消除猪舍内的感染性虫卵, 使猪群生活在清洁干燥的环境中。采用高床分娩栏, 并及时清除母猪的粪便, 尽量减少仔猪接触母猪粪便的机会; 减少仔猪的寄养, 避免交叉感染; 保持饲粮新鲜、饮水洁净, 消灭中间宿主, 减少寄生虫繁殖的机会, 从而减少球虫病的发生。
4.2. 分娩舍污染是仔猪感染球虫的主要途径, 应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减少同一分娩栏球虫病的连续传播。分娩舍地板、栏架和各种用具必须严格消毒, 由于普通消毒剂不能杀死球虫卵囊, 应选用对球虫有强杀灭作用的消毒药, 尤其是以戊二醛为基础的复合型消毒剂, 如腾骏复合醛、安灭杀等, 可有效杀死球虫卵囊, 明显降低猪球虫病的发病率。
4.3. 猪粪应集中堆积、发酵处理, 以杀灭猪球虫等寄生虫虫卵, 做好杀虫灭蝇工作, 减少球虫病的传播。
4.4. 虽然母猪体内的球虫不是引起仔猪球虫病的主要原因, 但也不能忽视。针对目前猪场存在多种寄生虫危害的实际情况, 应选用能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复方驱虫药物, 有效地控制猪球虫和其它寄生虫对猪群的危害。猪场技术人员在选择驱虫药物时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 单纯使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对疥螨线虫等寄生虫驱除效果较好, 但对球虫无效,对猪体内移行期的蛔虫幼虫等效果也较差;
② 阿苯达唑、芬苯达唑等对蛔虫、鞭虫、结节虫等线虫及移行期的幼虫、虫卵都有较强的驱杀或抑制作用, 但对猪球虫无效;
③ 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盐酸氨丙啉和一些磺胺类药物(如磺胺氯吡嗪钠)等对球虫效果较好。
④ 考虑到等孢球虫可能对小猪肠黏膜的损伤,所以,最好选用还含有黏膜修复剂的驱虫产品。
⑤ 所以,比较好的驱除球虫的药物应该含有:阿维菌素、阿苯达唑、妥曲珠利、磺胺氯吡嗪钠、黏膜修复剂等成分。
猪场应选用含有抗球虫成分和对体内外其它寄生虫均有较好效果的复方驱虫药, 如腾骏“强力肯维灭”, 从母猪产前7~10 天转入分娩舍后开始投药, 一直喂至分娩前为止, 避免母猪体内外寄生虫, 如疥螨、蛔虫、鞭虫等传播给仔猪, 防止仔猪接触带虫母猪粪便中的虫卵而发病。
有些抗球虫药与其它药物会发生配伍禁忌, 如莫能菌素与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合用会造成猪生长抑制, 甚至中毒死亡, 应避免配合使用。
4.5. 在仔猪球虫病发病严重的猪场, 除在母猪产前饲粮中添加含有抗球虫成分的驱虫药物外,应另外添加泰乐菌素复方制剂,如“安泰”、“呼支泰”等, 从产前1 周喂至产后1 周, 从多方面预防仔猪感染球虫。
同时在仔猪3~5 日龄时使用磺胺二甲氧嘧啶和泰乐菌素复方制剂溶液或5%的三嗪酮悬液, 对小猪进行灌服, 有一定预防效果。当怀疑仔猪发生球虫病时, 用同样方法进行治疗, 连用5 天;泰乐菌素同时具有预防回肠炎(一种小肠黏膜细胞内的胞内劳森菌)的作用。
4.6.如果病猪脱水严重, 患病仔猪应同时灌服口服补液盐, 防止脱水死亡。
6、猪等孢球虫病的实例
今年4月,广西柳州市沙塘镇养殖专业户刘某猪场的52头哺乳仔猪出现以腹泻、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病例,22日,笔者应邀就诊,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猪等孢球虫为主,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引起的新生仔猪腹泻。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腹泻病例45头,治愈39头,治愈率达86.67%,有效控制了疾病的蔓延。
6.1.发病情况
刘某养殖场共有18头母猪,2月份以来,共有15头母猪产仔186头,出现腹泻的达12窝136头,发病率达76.12%。至4月20日,死亡仔猪26头,死亡率19.12%,其中有7窝仔猪断奶,30日龄断奶成活率平均为79.56%,断奶平均体重为8.25公斤,与不发生腹泻的3窝仔猪相比,分别下降13.5%和2.13公斤,差异极显着(P〈0.01),给畜主造成很大损失。4月份共有4窝仔猪52头,腹泻仔猪45头,发病率达86.54%,畜主用庆大霉素、氟呱酸、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腹泻病例不断增多,情况日趋严重。
据调查,该猪场建于2000年,采用自繁自养的饲养方式,所有母猪均用有关疫苗(如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伪狂犬病、蓝耳病、大肠杆菌病及病毒性腹泻等疫苗)进行了常规免疫,没有流产、死胎现象;仔猪3日龄肌肉注射牲血素,场地用烧碱和百毒对进行彻底消毒;猪场几年来未有大疫情发生,仔猪腹泻病例比较少,生长正常,断奶仔猪成活率在93.5%,平均体重在11.5公斤左右,效益明显。
畜主反映,母猪饲料存放在简易的仓库内,用广东正大康地生产的预混料进行配制,自由采食。场址周围猪场比较密集,商品猪场比较多;所有猪粪便未经消毒处理,露天放置,蚊蝇横行,卫生条件较差。
6.2.临床症状
主要发生在7-15日龄的哺乳仔猪,80%以上仔猪精神沉郁、消瘦、贫血,以腹泻为主,粪便呈土灰色、黄色胶胨或水样,并混有大量黏液或未消化的饲料,有时下痢与便秘交替发生,开始粪便松软或呈糊状,随着病情加重粪便呈液状,仔猪粘满液状粪便,浑身潮湿,有腐败乳汁样的酸臭味;一般情况下,仔猪继续吃奶,但被毛粗乱,脱水,消瘦,增重缓慢。一般病程在4-6天,重症因脱水而死亡,耐过猪往往体况差,被毛粗乱、生长发育受阻。病重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消瘦和可视黏膜黄染,苍白,体温达40℃-41℃,呼吸困难,肌肉震颤,腹泻,后期病猪粘膜发绀,食欲废绝,站立不稳,四脚下端及后躯出现紫红色斑点,眼分泌物较多,极度消瘦而死亡。
6.3. 诊断
剖检病死猪5头,100%可见肠道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内容物稀薄、酸臭,空肠和回肠黏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肠道出现水肿和充血,卡他性炎症。2头病死猪可见肺呈大叶性肺炎,暗红色,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的浆液;1头病死猪可见肝肿胀,脂肪变性,土黄色,质脆;4头病死猪可见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有液体流出;3头病死猪可见肾肿大混浊,土黄色;2头病死猪可见脾脏肿大变软、色暗红有出血点。
耳静脉血抹片,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大部分变形,呈星形或菜花样,经计数可占60%以上。还可见一定数量的圆形、卵圆形、短杆状、月牙形或点状的闪光虫体。血片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周围有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的淡蓝色虫体。经计数,红细胞感染率为60%-70%。通过检查,说明仔猪已感染附红细胞体。
用手术切片或盖玻片刮取肠黏膜,置于显微玻片上制成涂片,然后用常规血细胞染色剂对涂片进行染色观察,亦发现大量虫体和卵囊。
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查,确诊为仔猪等孢球虫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引起的腹泻病。
6.4. 防治措施
将病死仔猪进行深埋或焚烧,环境用5%热火碱水进行喷洒消毒或50%漂白粉进行彻底消毒,2次/天,连续1周以上,粪便及时清扫并堆积发酵处理,其余病猪进行治疗。
1、药物治疗 ①12%复方磺胺甲氧吡嗪注射液50-60毫克/公斤体重,肌注,1次/天,连用4天。②强效氨丙啉,按30毫克/公斤体重,口服,1次/天,连用3天;百球清,30毫克/公斤体重,口服,1次/天,连用3天;两种药物交替使用。
2、中药配合治疗 以杀虫为主,补气血为辅。按100克/头将鲜大蒜捣烂加入日粮中,用柴胡100克,大青叶100克,熟地100克,炙黄芪100克,党参100克,炙甘草20克混合蒸汤,拌入饲料一次使用,2次/天,连用5天。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治疗病例45头,用药2天后病情明显好转,有效率达100%;用药3天后,大部分仔猪开始觅食,体温正常。继续用药15天后,治愈39头,治愈率达86.67%。2月后回访,有效控制了疾病的蔓延。
6.5.小结
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猪附红细胞体病,近年来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有附红细胞体存在,在消毒不严格,蚊蝇横行,蚊虫叮咬的情况下造成附红细胞体病传播,且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包括初生仔猪、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成猪及母猪均可感染发病,尤其是断奶仔猪最严重,其中以哺乳仔猪的死亡率为最高,因此建议养殖户要加强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切断传播途径,同时对所有粪便要严格消毒处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猪球虫病是由多种球虫寄生在猪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引起肠黏膜出血和腹泻为主,多发于7-11日龄乳猪,空肠和回肠黏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易在高度集中饲养的条件下发生,病死率较低,但会造成仔猪生长发育不良。
本病例在混合感染过程中,主要以腹泻为主要特征,易与一般细菌、病毒性腹泻相混淆;临床上大多数养殖户对腹泻病比较偏重细菌、病毒方面的治疗,忽视了寄生虫性感染引起的腹泻,造成生产上的损失。本病在感染过程中,药物防治起到有效的作用,但由于球虫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治疗时要交替使用抗球虫药物,确保疗效确切。